自舉辦高職教育以來,學院在全國率先構建出農業高職教育的基本理論框架,先后探索形成農業高職教育“3-2-1”、“4-1-1”、“兩元三體系”等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工學結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牽頭成立了遼寧現代農業職教集團、營口現代服務職教集團,并成為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研究基地——遼寧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發展研究與實踐基地,成為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創業孵化基地,以朋朋寵物學院二級學院的成立為標志,在混合所有制辦學上邁出新步伐。
自2000年以來,全院成功立項各類教研課題415項,其中省級以上項目159項,先后于2001、2005、2009、2014連續四次獲得5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4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學院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科研機構、全國高職高專院校科研工作先進單位,累計17次被評為遼寧省先進教育科研機構或先進教育科研集體。
案例1 拓展培養空間 提升綜合素質
為不斷提高大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學生處聯合院團委舉行了第七期大學生科學就業成功素質訓練營。訓練營為渴望成功的大學生創建一個積極向上,互相鼓勵,追求卓越的良好環境,提供一個探討成功、訓練素質、強化能力的發展平臺。21天的訓練營活動,主要從素質、能力和人格等方面引導大學生把成功的思想理念和綜合素質化為自己的日常行為和生活習慣,通過賞識和激勵等教育方法及手段引導大學生形成社會所需要的綜合職業素質,以持續提升大學生的科學就業能力。
案例2 品味交響盛宴 增進校園文明
為響應國家關于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藝術素養的號召,讓學生走近大師、感受經典、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學院特邀請大連大學青年交響樂團到學院進行專場演出。音樂會上,樂團傾情演奏了《波西米亞狂想曲》、《紅旗頌》、《母親》、《一杯美酒》等經典名曲,現場反響熱烈(如圖2-8)。樂團的指揮老師對交響樂團的構成及各個樂器組的音色特點進行了介紹,讓廣大師生受益匪淺。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高雅藝術的理解熱愛,對于提高學生思想修養、提升精神境界,創建文明和諧校園有著促進作用。
案例3 構建雙創格局 拓展創業空間
學院與葫蘆島農函大玄宇食用菌公司成功組建學院首家企業創新創業分院—--玄宇創新創業學院。校企雙方選派得力領導干部擔任正副院長,聯合開展面向大學生和農民創新創業教育,形成共建、共管、共享、共用的合作聯合體,并以此為契機,探索構建和推進“1+N”校企協同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建構模式。
案例4 再創賽場佳績 厚積創業本領
學院積極選派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業大賽。在“中普杯”遼寧省第四屆大學生創業大賽中,學院共有4個項目進入決賽。經過激烈角逐,朋朋寵物科技學院姚佳同學主持的“寵仔仔寵物店”和農學園藝系陳思遠同學主持的“紫伊多肉植物園”創業項目榮獲一等獎,食品藥品系唐佳瑞同學主持的“沈陽市和平區菜菜食品店”創業項目和農學園藝系高金鐘同學主持的“綠田盆栽蔬菜有限公司”創業項目榮獲二等獎。7位老師榮獲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學院榮獲優秀組織獎。
案例5 二元三體結合 多崗多能培養
食品藥品系積極踐行“二元三體系”人才培養模式。通過課程體系掌握公共知識、技能、方法與能力,并掌握專業基本理論、技能。通過項目體系如創意西點、山楂丸制作、生產與檢測基本技能、食品和藥品生產與檢測、功能性食品和藥品研發等,觸發學生專業興趣,錘煉專業基本技能,磨練職業綜合能力,掌握崗位核心技術,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實踐專業創新方法,培養學生團隊意識、協作能力、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文字表達能力。在職業崗位體系中,讓學生認識企業、了解企業文化、以企業案例為內容思考專業知識,并在企業真實環境下開設部分專業課,深化校企融合,強化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在頂崗實訓過程中,學生選擇2-3個崗位,通過實習達到對崗位技能的熟練掌握,為成功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案例6 實施現代學徒 校企共育人才
食品藥品系和北京好利來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本著互助共贏、持續發展的宗旨,決定建立“好利來技術人才培訓基地”項目暨好利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定單班,冠名為“好利來班”。“好利來班”采用“1.5+0.5+1學期”的教學模式,校企共同編制符合崗位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好利來公司參與課程安排、提供專業技術教材,并派出專業技師教授專業課程。從第3學期開始,施行校企共同管理,好利來公司為每名同學配備1名師傅,師傅的年終考核結果與徒弟培養效果相掛鉤。
案例7 推進混合體制 深化校企融合
學院首個混合所有制二級學院—朋朋寵物科技學院于2016年9月正式成立(如圖3-7)。學院聘請上海朋朋寵物有限公司總經理、資深寵物店經營管理專家朱源擔任了朋朋寵物科技學院院長;實行“管理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的管理體制,全面引入行業企業的標準和規范。通過校企資源一體化的全面整合,形成了“一體兩翼”的學院發展和運行格局;“一體”為朋朋寵物科技學院的綜合平臺,“兩翼”為遼寧和上海的兩個基地,形成寵物類專業系統發展的推進體系;從硬件資源、軟件建設、師資人員等諸多方面,形成了一個有效的發展體系。二級學院根據行業企業的需要,聘請了國際級寵物美容大師宋玉姍、國際級寵物繁育大師范志佳大師,創建了寵物美容與護理的大師工作室。
案例8 行業需求引領 專業建設先行
畜牧獸醫系召開第十屆專業建設顧問委員會,對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升級牧醫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研討。如圖3-8、3-9。北京偉嘉集團、北京峪口禽業有限公司、大連成三牧業有限公司、英國(PIC)中國有限公司、沈陽喜加喜豬業有限公司、沈陽正大牧業有限公司等14家企業參加了會議。校企雙方針對學生未來崗位定位、崗位核心技能培養以及校企深度融合、優勢資源互補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研討,并為未來提升牧醫類人才培養質量、順應行業發展趨勢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思路與參考。實施現代學徒 校企共育人才食品藥品系和北京好利來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本著互助共贏、持續發展的宗旨,決定建立“好利來技術人才培訓基地”項目暨好利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定單班,冠名為“好利來班”。“好利來班”采用“1.5+0.5+1學期”的教學模式,校企共同編制符合崗位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好利來公司參與課程安排、提供專業技術教材,并派出專業技師教授專業課程。從第3學期開始,施行校企共同管理,好利來公司為每名同學配備1名師傅,師傅的年終考核結果與徒弟培養效果相掛鉤。
案例9 引學徒制經驗 創工時制模式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自2013年開始,結合校企合作機械制造工廠,探索“工時制”實踐教學改革(如圖3-13、3-14)。所謂“工時制”是借鑒國外“學徒制”經驗,學院根據合作工廠制定工種,以工廠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度為標準,以現有設備及校企師資力量為基礎,配合獎勵政策建立以來的實踐教學模式。該模式以培養機械制造崗位合格技術人員為目標,使參加過“工時制”的學生在未來的崗位以及晉升路徑中拔得頭籌,增加從業的核心競爭力。
案例10 開展主題活動 提升思政實效
為了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我院思政部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減少原有理論教學學時數,增加實踐教學,配合教學內容和即時發生的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重大事件,開展主題實踐教學活動。今年6月份,思政部就黨成立9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配合課堂理論學習,課下開展愛國主義主題實踐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在做中學、在實踐中體驗的教學理念。此次實踐教學改革可以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實踐應用能力,達到理論聯系實際和知行信相統一的教育目的。
案例11 對接技能大賽 實現促學促教
經貿系會計專業探索和構建了“課、證、崗、賽深度融合”的教學模式,實現了授課內容與職業證書、工作崗位、技能大賽相結合。尤其在“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教”中形成了特色,構建了四級大賽體系,以“國賽有名次、省賽爭第一、系賽奪全能、班賽常態化”的工作思路,以項目體系教學中的專業技能項目為平臺,將班賽覆蓋到所有學生,由職業導師負責指導選拔班賽中的優勝者參加系級專業技能大賽,根據大賽結果及職業導師推薦,在國家級、省級大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技能大賽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增強了崗位實踐能力,為學生實習和求職就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案例12 建工作體驗館 促校企深融合
學院與北京好利來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有10年的合作基礎,為便于人才培養和深入了解行業龍頭企業生產經營理念的需要, 學院依托校內焙烤實訓工廠,設立好利來工作體驗館。在體驗館設立好利來文化墻及烘焙體驗室、裱花體驗室。體驗館不以盈利為目的,主要讓參與者了解好利來產品標準化生產過程、好利來文化,進而了解好利來產品的高標準;讓食品類專業學生,通過校內體驗式學習,進一步了解企業技術人員所需的技能和綜合素質,尋找自身差距,進一步明確努力方向。
案例13 重視農民培訓 強化農技推廣
2016年遼寧省農民技術員培訓班于10月17日-12月17日舉辦,實際報到學員440人,比2015年增加60人,其中,報名參加職業技能鑒定的學員有726人次。本期培訓班的授課教師以專家型校內教師為主。課程設置以“專業基礎知識夠用,以實用技術為主體,兼顧素質培養與跟蹤服務”為依據,分專業知識技能、素質培養和跟蹤指導三個模塊。
案例14 集團搭建平臺 校企同場競技
為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遼寧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首屆“大偉嘉杯”畜牧獸醫類專業技能大賽在阜新第二中等專業技術學校隆重舉行。比賽分高職組、中職組和企業組三個組別進行。高職組共設動物防疫和動物外科手術兩個項目,學生在高職組 “動物外科手術”和“動物防疫”的比賽項目中均榮獲團體一等獎。賽后,學生表示參加該技能大賽可以切實提高實際能力和操作技能。集團通過大賽的舉辦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效的平臺。
案例15 共享集團資源 助力“三農”發展
遼寧現代農業職教集團積極吸納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入集團,進一步改善了集團成員結構,搭建農業高校、行業協會、企業、科研單位合作交流平臺,進一步促進教育與產業對接、資源共享和融合發展,有效解決服務“最后一公里”,形成集團內部產學研結合、共促合作社發展的格局,更好地拓展集團和學院服務“三農”功能。
|